2008年下半年,杨世华从深圳赶往千里之外的云南易武茶山寻茶,希望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“茶路”。如今这条“茶路”越来越明晰,他成功地打造了一家品牌茶企——中吉号,现在他是中吉号创始人兼董事长,并成为普洱茶界的“国茶工匠·制茶大师”。
中吉号诞生成长史感谢深圳这座城市
“我要感谢深圳这座城市。”聊到进入茶行业的机缘以及中吉号的诞生成长史时,杨世华这句话脱口而出。
杨世华1965年出生于云南宣威,大学毕业后进入大型国企云南锡业集团。1994年-1998年,他被集团外派到深圳分公司工作。
在深圳,杨世华结识了很多来自广东、福建等地区的朋友,了解到故乡云南的普洱茶在珠三角地区颇有市场,很受大家欢迎。这段经历深刻地影响了杨世华,他建立起了对珠三角茶叶消费市场的一些认知,这一认知在几年后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。
1998年,杨世华被集团调回云南,3年后他辞去公职,下海经商,前往深圳从事茶叶经营生意。刚开始杨世华以销售代理的身份,把云南的普洱茶、绿茶、红茶和茉莉花茶等供应给深圳的超市。
在供货过程中,杨世华遇到了一位贵人。一位老先生指点他与其给超市供货,不如自己到茶叶批发市场租个档口,自己做茶叶批发生意,杨世华听取了这一建议。
不久之后,他在深圳罗湖黄贝岭的茶叶市场租了一个档口,直接从云南批发普洱茶饼到深圳市场销售。因为薄利多销,杨世华积累了第一桶金。
2005年秋天,杨世华成为恢复生产的云南中茶公司在深圳的第一家经销合作商。他决心放下绿茶、红茶等产品,专注普洱茶。
次年,因为普洱茶市场非常火爆,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。中茶出台政策允许大经销商自己选料,授权做茶。杨世华开始接触茶厂,学习生产工艺。
中吉号茶厂
2007年年中,一路高歌猛进的普洱茶市场骤然崩塌,价格大幅下跌。杨世华经历并见证了这段历史,经过一个迷茫时期之后,冷静思考后,他发现市场是有的,问题出在无法从源头控制产品品质。身为茶商的他决定重启事业,逆流而上,他决定自建茶厂,创立“中吉号”。
从2008年到2011年,他持续投入,在云南勐海投资建设了占地5万平方米的茶厂,又在勐海、易武、临沧等云南普洱名山建立千亩古树茶园基地。
航拍中吉号茶厂
“中吉”这个名字来源于《周书·武顺》“礼义顺祥曰吉”,周易讲“居中为吉,礼顺祥福,中道即正道”,杨世华认为“中吉”两字能体现他对茶事业的追求,他想要走出一条健康长久的道路。
中吉号刚刚诞生就迎来了当头一棒。因为杨世华过去是大品牌的经销合作商,现在中吉号刚诞生,他很自然地仿照大厂的云南七子饼来做产品。但是出了很多批产品都没能得到市场承认,原因不是茶叶品质不好,而是因为“没有自己的特色”,这是杨世华后来总结经验教训时说的话。
方向在哪儿?苦苦思索之后,杨世华决定不如回到源头去。
易武深山寻茶做麻黑的守望者
2008年下半年,杨世华来到易武镇,这里曾是茶马古道的起点和普洱茶贡茶之乡。“易武茶市很萧条,市场非常低迷,没什么人。”地处云南边陲的易武,秋天也是温暖的,郁郁葱葱。但是因为普洱茶市场的低迷,所以杨世华感觉到了很明显的“寒意”。
杨世华逛到易武博物馆时,看到大门紧闭,正不知道接下来去哪里时,听到眼前的一个小作坊内发出“叮叮当当”的声音,他决定进去看看,没想到有意外的收获。
作坊的老师傅告诉杨世华,自己正在把石头打制成圆形石磨,用来压茶,并称用石磨压茶是该地的传统,至少有100多年历史了。杨世华听到后感觉很好奇,就询问老师傅:“压制的是哪里的茶?”老师傅回答道:“老茶园的茶,来自落水洞、麻黑等村落的老茶园。”杨世华决定过去看看。次日,他寻到麻黑寨——易武正山第一村,也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产茶核心山头。
航拍麻黑寨
赶到麻黑时,正是干农活的时间,杨世华找了几家才有人。他问对方讨杯茶喝,村民爽快答应了,让他自便。杨世华拿起一个搪瓷杯,自己烧水,抓了一把村民随手晒的茶叶。冲泡好之后,他喝了一口,感觉到意外的清爽。
“茶苦是苦,但底蕴、口感都很好。冲泡十几二十次之后,甜味出来了。”将近15年过去了,杨世华几乎能回忆起当年初次品尝麻黑茶时的每一个细节。
回到深圳后,在一些普洱茶品鉴会上,杨世华喝到了一些百年老茶,他惊讶地发现百年老茶饼泡出来的茶底,竟然和当时麻黑的茶泡出来的茶底是一模一样的。他更加感觉到麻黑的茶了不起,决定把整个麻黑村的茶都收购下来,制成5000饼、两吨茶,自己亲自监督每一道程序,并写下品质承诺书,印在内飞里。这便是中吉号的首个代表产品“纯麻黑”。
2008年中吉号参加第一届深圳茶博会,带去了“纯麻黑”这款产品,迅速赢得了行业和消费者认可,并且因为当时多数同行在做拼配茶,“纯麻黑”还开创了易武山头纯料茶先河。
杨世华说自己算得上是“麻黑的守望者”,他在麻黑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,也为那里带去了很多好的改变。
摸着石头过河布局普洱茶全产业链
“在布局普洱茶全产业链的过程中,很多东西书上没有,都是我自己慢慢摸索着想出来的。”为了保证麻黑源头原料的品质供应,不受市场竞争的过度干扰,杨世华决定提前布局产业链,建立原料基地和初制所。但是万事开头难,他是“摸着石头过河的”。
中吉号麻黑庄园扩建
中吉号麻黑初制所
确定中吉号发展战略之后,杨世华决定亲自到麻黑村寨和当地茶农沟通,双方实现长期合作,建立了麻黑庄园。他坚持“两休两采,自然天养”的方式养护古茶园,只春秋两季采摘茶叶,不人工施肥,不打农药。于是,才有了“纯麻黑”十多年来品质如一的产品迭代,成为中吉号的拳头产品之一。
2008年之后,中吉号陆续开疆拓土,建立易武麻黑、布朗山(班盆、老曼峨、章家)、临沧勐库、邦东昔归等四大古树茶园基地,拥有2700多亩古树茶园,保障了持续高品质的原料供应基础。
建立原料基地和初制所后,杨世华发现想要完成普洱茶全产业链的搭建,还需要建立仓储中心和销售营业中心。因为昆明气候干燥,湿度低,把茶叶运到昆明储藏,既可以使得茶叶彻底干透,还能保留当地风味,所以杨世华决定把仓储中心放在昆明。
中吉号云南昆明仓储中心
中吉号储藏普洱茶仓库内部图
销售营业中心则被放在了深圳。因为杨世华在深圳耕耘多年,深圳还是国内重要的普洱茶消费市场,是对外贸易重镇,具备多重优势。
当被问到“书上没有的东西”的例子时,杨世华提到茶园每年都可能有一些细小的环境变化。我们做茶的人要根据经验和感悟去调整茶叶的采摘时间,比如说在特别干旱的环境下,就不能等到一芽三叶才去采摘,因为干旱的环境中茶叶如果没有被及时采摘的话,就会产生茶叶晒枯的风险。
“全产业链”在普洱茶界并不多见,投入大、周期长,是重资产的做法。但是杨世华为了保证中吉号出品茶叶的品质,扛住市场上的种种诱惑和巨大的资金压力,坚持走自己认同的“正道” 。
从“深山茶人”到“国茶工匠·制茶大师”
去年1月22日,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公布了一份红头文件“国茶工匠·人物推选——制茶大师第五批(普洱、乌龙、花茶类)”的名单,普洱茶这一类别里仅有6人获此殊荣,杨世华是最年轻的获奖者,与普洱茶界泰斗邹炳良、五十年匠心制茶大师陈升河齐名而列,含金量可想而知。
在制茶路上,杨世华获得了业界前辈和消费者的一致认可。2014年,杨世华在宁波茶博会中吉号展位上认识了被称为“普洱教父”的白水清先生,杨世华邀请他尝尝中吉号当年和3年前出品的“纯麻黑”,白水清喝完,说了两句话,“杨先生,你是非常用心做茶的人。”“你做的茶,转化得很好。”
还有一次茶博会最后一天闭馆的时候,另一位高段位普洱茶收藏大家何作如先生到中吉号展位参观,杨世华泡了刮风寨的茶给他喝,他喝了之后也比较赞赏,就给了四个字:“传统工艺”。
杨世华对深圳茶博会上的一些老先生记忆深刻,他提到有些老先生平时是不吭声的,但他们是懂茶的,一喝麻黑茶,就说“不一般” 。杨世华说:“我很感谢深圳茶博会,很感谢这些支持中吉号的消费者!”
多年来,杨世华专注研究传统制茶技艺,又创新普洱茶制作和拼配工艺,在业界享有“深山茶人”的美誉。在采访中,杨世华提到自己的“5321”制茶法,5指的是追求普洱茶成品5韵俱佳:香气、回甘、浓强度、水路、喉韵;3即一款茶拼配,须融合至少3个以上的普洱茶小产区的原料……
杨世华在麻黑庄园晒茶
杨世华年年钻进深山,皮肤被晒得黝黑,在一篇过往的报道留言下,网友留下了一句话:“这是实干人的肤色”。
当年杨世华在易武山头,沿着普洱茶的源头,迷茫的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“茶路”。如今他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宽,他的“正道”,也是中吉号的“正道”,以茶为本,用心做好产品。